加密貨幣的轉捩點:資金回流,迎向主流 Posted on 1 5 月, 2024 By Emma 加密貨幣的轉型:將資金引入岸上 加密貨幣和數位資產的世界目前正處於從一個大致未受規範的創新領域,轉型為一個更加受規範且結構化的大型企業和有組織產品供應的環境。區塊鏈數位資產的機會是龐大的,因為儘管規模可能看似龐大,但離岸資產只佔全球總資產的一小部分。 據估計,地球上總共有約700兆美元的全球金融和商業資產。其中包括約100兆美元的全球股市、另外100兆美元的債券、再加上100兆美元的銀行存款,以及超過350兆美元的房地產——後者足以在舊金山買間兩房公寓。在這700兆美元中,區塊鏈生態系統約佔2兆美元,另外還有約20兆美元的商品。 在這約700兆美元中,約有685兆美元被視為「在岸」資產——也就是由在其所在國家或存在地點正式註冊並有責任承擔的個人或實體所持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顯示,所有離岸資產約為12兆美元。這確實是一大筆錢,但與全球資產相比,卻只是沧海一粟,不到總量的2%。目前,這2%資產相對輕度或根本未受規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加密貨幣。 儘管如此,與在結構化、受規範市場中的龐大資金相比,這些錢並不算大件事。世界上大部分流動資產都由受規範的機構進行管理。僅加州公務員退休金就高達近5,000億美元。代表美國約500萬在職和退休教師的教職員退休金(TIAA-CREF)另有1.3兆美元資產。這比當今整個加密資產市場還要多,而這兩家機構都無法對未經高度規範的投資進行大量配置。 隨著區塊鏈數位資產的世界變得更加結構化和受規範,這將開啟一股資金洪流,並將改變整個產業。根據現有數據,我們顯然仍處於這種轉型的初期階段。在前十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中,有七家位於塞舌爾、英屬維京群島等離岸環境,它們佔了目前現貨加密貨幣交易量的80%(截至2月21日,數據來自CoinGecko)。 如果您查閱資產配置報告,甚至找不到專門針對加密貨幣的類別。雖然有些歐洲養老基金確實明確分配了商品和貴金屬,但絕大多數正在管理的資產仍然屬於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基本類別。換句話說,我們幾乎還只是觸及了未來可能分配給數位資產和加密貨幣的冰山一角。 請明確區分,我們不應將不太受規範或離岸資金與犯罪活動等同視之,儘管有些人可能會將兩者混為一談。然而,我們應該預期,隨著監管範圍的擴大,大部分新增交易和交易量的增長可能來自在岸企業與養老基金、銀行和私募股權等受規範的同儕進行交易。 這並不意味著離岸業務將會消失或可能失敗,而是意味著在岸的受規範公司可能將成為下一波增長的主要受益者。對於這個領域的公司來說,與當地市場和當地監管機構保持聯繫從未如此重要。 這裡的挑戰存在於世界上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它們幾乎全部位於塞舌爾、巴哈馬、維京群島等離岸市場。如今,離岸公司主導著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名單。我猜這種情況將無法持續。 隨著監管日趨成熟,交易所的重心將從離岸轉向在岸。目前,這兩個離岸和在岸生態系統幾乎沒有重疊——我的意思是,幾乎沒有提供離岸服務的公司也成功通過在岸監管規則並在那些市場立足。 因此,未來的轉型不僅在於重心將在何處,還在於主導產業的企業將專注於何處。對於如今排名領先的公司來說,挑戰是明確的:進入在岸的受規範市場,否則將來就會看到自身的相關性縮小。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 備受爭議的 Prometheum 加密貨幣合規方案遲遲未能實現 Posted on 10 5 月, 2024 加密貨幣界對普羅米修斯(Prometheum)的保管和交易業務開幕一事頗感憂慮。該公司表示將完全遵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要求。然而,該公司的大門至今仍未如期開放,他們解釋正在完成智慧型合約的審核過程。 Read More
加密貨幣 以太坊基金會第二位研究員承認 EIGEN 顧問交易!內幕揭密 Posted on 22 5 月, 2024 這則新聞引發了社交媒體平台 X 上關於 EigenFoundation 顧問是否構成利益衝突的討論 ── 鑒於 EigenLayer 重新質押協議對以太坊構成的風險。 這則報導以紐約時報風格撰寫並翻譯成繁體中文如下︰ 這則消息在社交媒體平台 X 引發了一場辯論 , 人們質疑 EigenFoundation 的顧問身份是否構成利益衝突 , 因為 EigenLayer 的重新質押協議可能對以太坊構成風險。 Read More
加密貨幣 比特幣減半後何去何從?幣圈震盪,市場觀望,下一步在哪裡? Posted on 20 4 月, 2024 比特幣半減期來臨,這枚加密貨幣老祖宗接下來將走向何方?專家表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宏觀經濟因素。(Bitcoin’s halving is here, so what happens next for crypto’s oldest coin? Experts say that depends largely on macroeconomic factor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