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瞄準中東地區,尋求業務增長新契機 Posted on 18 5 月, 2024 By Emma 礦工將中東視為下一個成長區域 拜登政府提議對數位資產開採業的用電課徵30%稅,引發加密礦工的憂慮,恐將被迫離開美國市場。美國礦工目前佔比特幣網路總節點的29%以上,但若成本增加且其他地區更具吸引力,這一比例可能會下降。 中東地區正浮現為一個新興選項,該地區稅率較低、能源充足且環境法規相對寬鬆。阿曼政府已在加密開採業投資逾8億美元,根據Hashrate Index的數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有400兆瓦的比特幣開採量,約佔全球比特幣開採算力的4%。支持者聲稱,遷移至這個能源豐富的地區可能會有利於美國礦工。 綠色數據城市(Green Data City)執行長Olivier Ohnheiser表示:「與美國相比,阿曼南部在地緣政治上具有一些獨特優勢,例如鄰近海底電纜登陸點、電力成本低廉、政治風險降低以及適合數據中心的有利天氣條件。」該公司是一家阿曼加密開採公司。 去年,綠色數據城市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最大的數位資產開採公司鳳凰集團(Phoenix Group)簽署了一份3億美元的協議,將在阿曼南部薩拉拉(Salalah)設立一座150兆瓦的加密農場,用於開採比特幣、萊特幣和其他PoW加密資產,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完工。 2023年,數位馬拉松(Marathon Digital,MARA)與由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支持的Zero Two簽署了一份4.06億美元的合資協議,將在中東地區建造第一座採用浸沒式冷卻技術的比特幣開採廠。雖然沙漠地區的高溫(夏季最高可達50攝氏度)是一個缺點,但冷卻技術可使開採設備在惡劣環境中仍能最佳運作。 美國持續加強對加密業務的監管打壓,也可能促進中東地區的成長。 美國加密開採公司Foundry的公共政策主任Kyle Shneps預期,如果該電力稅法案獲通過,美國的加密開採業務將會下滑。他說:「對比特幣礦工使用的電力課徵30%稅,無疑會摧毀美國的這一產業。對用電課稅是前所未有的,我認為這開創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先例。」 礦商公司Core Scientific創辦人Darin Feinstein也認為,這項法案可能會損害美國經濟。他說:「我相信這是一個稅收問題,但我不認為它有任何通過的可能性。但如果真的通過了,它只會削弱美國在有生之年最重要的資產上的立足點。投資和技術將簡單地流向更加有利的環境。」 隨著稅收壓力的增加以及比特幣最近一次半減期後區塊獎勵的減少,礦工正面臨經濟狀況的變化。鳳凰集團聯合創辦人兼集團執行長Seyed Mohammad Alizadehfard(Bijan)認為,這也可能影響美國礦工的選擇。 他說:「在任何給定的價格點上,當供給減半時,如果價格不能相應上漲,對於那些用電成本高或使用舊一代設備的比特幣礦工來說,情況將會非常艱難。如果這項(美國)法案通過,一些開採公司可能會遷移到中東等尚未出台類似法律的地區。」 不過,天橋資本(Skybridge Capital)的前白宮傳播部主任Anthony Scaramucci認為,美國仍然是數位資產(包括開採業務)的溫床。他告訴CoinDesk:「儘管監管存在不確定性,但美國提供了一個有利於創新和成長的生態系統,許多領先的加密公司和項目已經在這裡紮根。」 如果新的數位資產開採電力稅法案獲得通過,美國礦工將面臨兩種選擇:要麼堅持留在美國市場並設法實現盈利,要麼尋找新的家園。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 共識大會 2024:政策制定者重返加密貨幣盛會 Posted on 22 5 月, 2024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本週可能批准現貨乙太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眾議院可能投票支持加密貨幣市場結構法案﹔一家去中心化交易所公司正與證交會爭論﹔這些議題將於下週的共識大會 2024 上討論。 Read More
Pepe Coin 因 Coinbase 國際計畫上市永續期貨而飆漲 Posted on 12 4 月, 2024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離岸部門將於4月18日為熱門迷因幣開設永續市場。 該交易所表示,這項新推出的永續衍生性商品將提供投資人多元的交易選擇,以因應市場波動。永續合約是一種不設到期日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人無需擔心持有期限,可隨時進出。 分析師指出,此舉反映加密貨幣市場的持續成熟,預料將吸引更多投機者參與。然而也有人擔憂此舉可能加劇市場波動。 Read More
加密貨幣 SAB 121 投票結果對未來加密貨幣法規有何啟示? Posted on 18 5 月, 2024 《甲骨文》(Oracle Bones)是一部探討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史景遷以獨特的視角 ,深入解讀這些珍貴的文物,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奧秘。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更以 優雅的文筆引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中國悠久歷史的魅力。《甲骨文》堪稱一部學術經典,值得所 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