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反彈,加密貨幣選擇權交易員預期將達 10 萬美元大關 Posted on 7 5 月, 2024 By Emma 比特幣反彈 加密貨幣期權交易商預期將達10萬美元 比特幣價格重拾升勢,期權交易商正重新考慮這種加密貨幣今年有望觸及10萬美元的可能性。自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上週三裁示不會進一步緊縮或加息後,這種主導市場的加密貨幣價值已上漲逾12%,來到63,470美元,CoinDesk數據顯示。上週五令人失望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證實了鮑威爾的立場,加速了比特幣的反彈。 有鑑於此,在頂尖加密貨幣交易所Deribit和場外交易(OTC)網路,對比特幣買權的需求明顯增加。這些期權的目標是推動新高,可能突破75,000美元,甚至達到10萬美元。 QCP Capital在週一的報告中表示:「我們看到波動率和利率在週五和週末的反彈後出現看漲跟進。比特幣風險反向期權已轉為正值(買權比賣權貴),並有9月到期的7.5萬和10萬美元買權需求重燃。」 買權賦予在特定日期或之前以預定價格購買標的資產的權利。買權的買家對市場存有看漲預期,而買入賣權的則是看空。 OTC機構加密貨幣交易網路Paradigm在週一也作出類似觀察,指出對遠期價外買權(strike價遠高於比特幣現行市價)的需求增加。 Paradigm在Telegram廣播中說:「期權市場似乎預期短期內會出現上漲,因為上午Paradigm的頭籌比特幣和乙太幣交易都是大手買進價外買權。我們注意到之前3月25日到期的20萬美元買權買家已平倉,改買7月2024年到期的8.5萬美元strike價買權。」 Deribit的數據顯示,交易商已鎖定超過6.88億美元的10萬美元strike價買權,橫跨不同到期日。這是該交易所中所有期權中名目未平倉部位最高的。 截至目前,Deribit上活躍的買權合約超過15萬口,價值95億美元,是賣權未平倉部位的兩倍多,顯示市場預期偏向看漲。 名目未平倉部位是指活躍或未平倉合約的美元價值。在Deribit,一份期權合約等於一個比特幣或一個乙太幣。 分析師對比特幣持看漲態度 —————————– 基本面和技術面分析師再次團結在比特幣上漲的預期上。 10X Research表示:「比特幣持續受到美國大選週期和持續赤字開支的支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5月3日的報告中將『防線』從68,300美元調整到62,000美元的原因——只要高於62,000美元,市場就可能(戰術性)看漲。」 Swissblock Insights預期,只要鮑威爾的立場沒有受到挑戰,美元指數(DXY)就會保持低迷。弱勢美元通常有利於風險資產,包括加密貨幣。自聯準會會議以來,DXY已下跌1.2%至105.20。 Swissblock Insights最新通訊指出:「只要經濟數據支持這個方向,且聯準會官員不反駁鮑威爾的立場,美元的疲軟狀況可能會持續。勞動力市場正顯示鬆動跡象,但更多鷹派聲音仍可能堅持利率更高更久,這可能會影響美元的走勢。」 與此同時,Ledn投資長約翰.格洛佛(John Glover)的艾略特波浪分析顯示,比特幣可能會上漲至92,000美元。 格洛佛在給CoinDesk的電郵中說:「比特幣的價格走勢繼續追蹤我對第四波的預期路徑,如下圖所示。雖然下跌至56,500美元可能已完成修正,但我仍預期會看到52,000至55,000美元的價格,然後第四波才會結束。一旦第四波完成,我預期第五波的推升將至約92,000美元左右。」 拉爾夫.尼爾森.艾略特在1938年出版的《波浪原理》一書中介紹了艾略特波浪理論。該理論假設,可以通過觀察和識別重複的波浪模式來預測資產價格走勢。 趨勢分為五波,其中第一、三和五波是推進波,代表主要趨勢,而第二和第四波則是前一推進波的暫時回撤。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 顧問必讀!DeFi 收益復甦,帶您掌握加密貨幣投資先機 Posted on 10 5 月, 2024 《指數合作社的 Crews Enochs 探討 DeFi 收益的復甦》,以及《DJ Windle 在「專家問答」中回答有關 DeFi 投資的問題。 Read More
加密貨幣 LocalMonero 關站事件再次重創隱私科技發展 Posted on 17 5 月, 2024 據CoinDesk的Dan Kuhn表示,儘管購買Monero(XMR)變得愈加困難,但Monero每天持續存在都證明了其價值所在。 Read More
加密貨幣 震撼登場! Bitcoin L2 解決方案「Bitfinity EVM」基於 Internet Computer 推出,支援 Runes Posted on 17 5 月, 2024 比特幣基礎的 Solidity 智慧合約開發者現可利用 Bitfinity EVM 進行 BTC 轉帳、Ordinals 和 Runes 的操作。這項創新技術有望進一步推動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發展。 Read More